陪孩子
 不用花大錢、找名師,只要有興趣、方法對,英文就能成為孩子一生的好朋友。



文/朱念文
原刊登於《康健雜誌》2003年Kids兒童專刊

 如果現在有人發明一吃馬上能學好英文的大力丸,一定會大發利市,賣得比番茄汁還好。

親子網站的留言版上,一位疑惑的媽媽留言:我的小孩一歲多,什麼樣的英文教材適合他?

英語產品訴求愈發聳動,例如「每天只要20分鐘,就能讓孩子漂亮秀英語」;明明是補習班,卻自稱是「培育未來領袖的學府」;好像只要會英文,就能保證前途一片光明。

不少望子成龍成鳳的父母,原本就對自己英文程度不甚有把握,這下更怕孩子「失去競爭力」,忙著帶孩子拚英語,認為早學、多學總不會錯。

英語似乎已凌駕所有學習之上,成為現代孩子教育的重心。

學得早不等於學得好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不要錯過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等口號,彷彿魔咒般替英語戴上耀眼皇冠,學英文,真的愈早愈好嗎?

專精神經語言學的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指出,「語言關鍵期」的說法有待證實,目前研究也只反映在語音的準確性上,母語語音已經定型的人,學外語時會需要矯正,但就語意、閱讀而言,並沒有所謂關鍵期,只要有機會、環境,任何年紀想學都可以學會。

曾志朗認為,目前大腦的可塑性、如何影響學習都還不清楚,因為少數研究即妄加定論「很可怕」,語言只是人生很小的部份,有基礎不是不重要,但不該犧牲其他方面的發展。

師範大學英語系系主任張武昌認為,語言學習除了後天環境,還牽涉到其他感官、先天能力,很難斷定從1歲、5歲、12歲學會差很多。

他以自己的孩子為例,當初沒有刻意早學,進小學發現大家都學過,補救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挑一套附故事書的錄音帶給孩子聽,因為喜歡,一天可以聽兩三次,聽到背下來,很快就趕上其他同學,模仿語音的韻味還比自己好。

家長的急切焦慮,反而可能形成孩子的心理負擔,不利學習。

「英文只是工具,不是判生死的標籤,」張武昌說,只要孩子不排斥,整體學習能力不差,無須操之過急。

英文是工具而非目的
「開不了口」,是許多家長學英文多年的隱痛,雖然每個人都背過狄克生片語,課文也不知默寫過幾遍,但一到國外,想問個路都可能舌頭打結,因而對英文充滿恐懼。

但追本溯源,挫折並非在於有沒有從小補習、跟外國老師唸ABC,而是出自錯誤的學習方式和心態。

過去英文被當成一門課,考試成績最重要,教學內容難以活用。
中英文俱佳,教學方式獨樹一格的英文老師蕭文乾表示,多年經驗觀察,不管是幼稚園孩子還是大學老師,除了發音之外,最大的瓶頸就是學習內容和西方文化缺乏交集,和外國人交談,大概問完基本資料就沒話說了。

拚英文,難道只為了會講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

「人文素養和孩子的未來比分數更重要,」蕭文乾說。英文應該是吸收知識,表達思想的工具,要讓孩子能在世界舞台上跟別人溝通、對話,就必須培養孩子主動學習英文的能力,持續去豐厚內容,而不是學校不考就敬而遠之。

還有許多心急的父母,期待立竿見影,忽略了語言學習的歷程。
哥倫比亞大學兒童教育碩士,甫成立北美兒童教育顧問室的戴昱烯表示,一個美國孩子在全英文的環境也要1~3年才會聊天,5~7年才能拿本書讀,何況生活在中文環境,接觸英文只有幾小時。

為了對家長交代,「英文被當成數學一樣量化,」蕭文乾指出。標榜學多少字彙多少句型考過什麼試就可以升級,看起來好像變厲害,卻可能是假象。

曾有家長說自己小孩已經學了五年英文,戴昱烯把美國兒童用的基礎教材給他,孩子卻看不懂,家長驚訝不已。

不管任何學習,如果沒有興趣和動機,必然效果不彰。「學英文最好的時間應該是自己想學的時候,」兒童美語老師陳威認為,看過太多被爸媽逼來上課的小孩,學得又慢又痛苦,平常又用不到,「覺得我好像在騙錢」。

其實這一代孩子的學習資源,比起過去已經豐富太多,要讓他們習慣、親近英語並不難。

「生活裡到處是英文,」科班出身,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台北市外語啟蒙教學發展學會理事長李宗玥說,走到書店看到英文繪本很漂亮,可以和孩子一起讀;兒歌很好聽,買回去一起唱。不光是知識面,還能讓孩子接觸語文的美和價值。

語言是終身學習,「有動機學,城牆也擋不住,」李宗玥強調,只要孩子對學英語沒有壓力不排斥,就算學校老師教不好,興趣也不會被扼殺掉。

她提醒,家長不要只想幫孩子提高英文程度,而是要協助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例如聽覺型的孩子,需要很多語音的刺激,可多聽韻文、歌謠;視覺型的孩子,繪本、影片幫助更大。

而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教具教材,最好先從孩子的發展階段、興趣、安全考量,再看是否能幫助啟發語文能力,「貴不一定好,」她說,絕不會因為沒有買,孩子就輸了。

師資好壞無關國籍
自從廣告上一個金髮碧眼的老師帶著孩子說「how old are you」後,外國人等於英文老師的印象不知不覺深植人心。

家長難免期待,外籍老師可以讓自己的孩子發音字正腔圓,「像個美國人」。

多媒體英語教學師顧問張雅惠指出,小朋友可塑性大,的確有潛力發音道地,但只要有足夠的多媒體教材,讓孩子自然接觸正確的英文發音,有動機模仿一樣可以辦到,不一定需要外國老師。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碧端也認為,發音的準確與否,在於模擬的樣本正不正確。她曾見過一個4歲不到的孩子,沒有人教他,卻可以字正腔圓地用英文數數,靠的就是把錄音帶像遊戲一樣反覆聽,自然就學會了。

更何況,這些坐領高薪的外籍老師素質良莠不齊、對兒童教育缺乏了解,甚至成為不當示範的例子時有所聞。

李宗玥曾受邀到一家大型美語機構參觀教學,結果發現外師上課的方式是讓小孩坐一圈,打開書跟著唸,有小朋友坐不住,當場啪被打下去,跟園長反應,卻得到「沒辦法,外師很難找」的答案。

「沒有人問外師有沒有愛心,」她感嘆,孩子要學習的不只是知識,該先問老師愛不愛孩子,再談學歷、經驗。

事實上,外籍老師正處於無法可管的灰色地帶。

目前幼稚園課程標準並不允許教英文,外籍老師是以協同教學的名義,由補習班派到幼稚園任教,如果園方無力管控品質,家長只能碰運氣。

而逐漸風行的全美語幼兒園,多以補習班立案,遊走法律邊緣,安檢、師資往往不符合幼稚園的嚴格要求,如果出事,孩子權益難以保障。

除了可能「遇師不淑」,全美語學校背後還隱藏著更深層的風險。

台大社會系教授吳嘉苓提到在全美語幼稚園的經驗,是小朋友聽到中文就對她說,「Chinese, bad﹗bad!」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所所長兼系主任張湘君的經歷更慘痛。

她拿小女兒實驗浸泡式學習法,上全美語學校,在家也只看英語頻道,結果孩子雖打下英語基礎,卻開始排斥中文,產生了文化認同問題。

「英語有一生可以學,不是小時候不學就沒機會,」兒童教育顧問戴昱烯認為,父母還是該以幼兒教育為主,等孩子中文穩定再學英文。

他碰過家長帶孩子求助,就是在No Chinese的環境裡被罰,導致極度沒自信,輔導很久才恢復,「讓孩子喜歡、不害怕英文才重要,」戴昱烯說。

幼教業者王永宏指出,家長在選擇幼稚園前要想清楚,希望孩子學到什麼,沒有好的環境、師資,學習經驗不良,影響更大。

他建議父母不要光聽宣傳廣告,一定要參觀教室,有沒有相關的教具、書、海報,教學主題是不是真的在進行,不是看到幾個英文字就好;整體的學習情境、老師的訓練、氣質,都是判斷的依據。
如果你的孩子知道大象怎麼拼,卻不會分享、交朋友,沒有禮貌,可能就該檢視一下,他除了英文到底還學了些什麼。

別學了英語,輸了成長
據說這是個真實故事:一個父親為了給孩子快樂的童年,沒讓孩子學英文,結果孩子上小學發現只有自己沒學過,反而回家怪爸爸。

曾志朗認為,未來的確會有一批孩子先學會英文,「但另一批先學會做人,」他說,美國人都會講英文,也不是人人有成就。

「早學幾年就會看《莎士比亞》了嗎?」昇陽電腦教育訓練總經理洪志鵬質疑,長年在外商工作,他不否認英語的確重要,但如果提早學只是多背幾個單字,很快就可以趕上。

「究竟是要培養一個英語流利的庸才?還是要一個英語說得通就可以的專才?」張湘君指出,她並不反對家長讓幼兒接觸英文,但時間應有規範,不能超過母語,更要注意行為、價值觀的影響,不能學到失去文化,不知道自己是誰。

歸根究底,英文還是一種語言,不是為了參加演講比賽或表示高人一等,而是拓展視野的工具,必須能用在生活裡才有價值。

在一片該怎麼拚英文才對的討論中,署名Lisa的母親卻表示沒有再讓孩子補英語,「壓力太重了,」她寫道,學校裡要學的已經夠多,「給小朋友真正屬於他們的生活吧。」

不管世界怎麼變,充滿快樂和想像的童年,才應該是讓母語、外語種子開出繽紛的沃土。


 


引用 http://www.lcenter.com.tw/trend/FamilyDetail.asp?no=3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面媽媽 的頭像
    黑面媽媽

    黑面媽媽的部落格

    黑面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